第336章 定制

的社会制度,也有宛若神明的科技,这何尝不是一种赛博朋克。

  江淼研发这些人造植物的目的,并不仅仅是为了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,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。

  比如外太空的开拓,就需要用到这种技术。

  江淼心心念念的金星开拓计划中,这些人造植物就有可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。

  要知道金星大气层气体总质量是地球大气层的93倍。

  其表面附近大气密度约是地球的50倍,表面气压约为地球的93倍。其中二氧化碳约占96.5%、氮气约占3.5%。

  也就是说,金星大气层之中,有几乎取之不尽的二氧化碳。

  不过要通过植物固碳,金星大气层或者地表,还缺乏另一个重要条件,那就是水,或者说含氢化合物。

  由于金星远古时代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失控,导致金星表面的液态水早已蒸发殆尽,并逃逸到了外太空,变成了太阳系的星尘。

  因此如果要大规模开发金星。

  必须解决水资源的供应问题。

  目前科学界主要有三个方案,分别是:星尘收集、金星地壳深层开采、小行星运输。

  星尘收集方案,就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方案,哪怕是氢氦粒子浓度比较高的太阳风,每平方米的收集器,每年也收集不到几毫克氢氦粒子。

  金星地壳深层开采方案,这个方案是距离比较适合,也可以获得大量含氢化合物的方案。

  唯一的麻烦,就是这个方案必须进入气压极高,还含有大量硫酸气体的金星地表,而且金星地表的地质活动非常频繁,增加了建设采矿基地的难度。

  最后的小行星开采方案,同样可以获得大量含氢化合物,但也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时间成本。

  目前含冰比较高的小行星,主要集中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之中,要将含冰小行星从小行星带推到金星轨道,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。

  甚至还不如去更近的水星上开采含氢化合物。

  毕竟水星的极地阴影区域,存在永久性的冰层。

  从技术的角度来看。

  要在金星开启大规模的基建工程,必须就地解决建筑材料的供应问题。

  因此他的想法,并不是使用含氢材料作为建材,而是要采用单纯的碳材料,比如碳纤维、碳纳米管、石墨烯等材料。

  毕竟金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太多了,哪怕是建几百个天空之城,都没有办法显著降低其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。

  其实如果不考虑重力,木星也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。

  当然,这个木星并不是指木星本星,而是指木星的那些天然卫星,因为这些天然卫星上面,含有大量的水资源、甲烷、二氧化碳之类,可以作为碳基生物生存的原材料。

  金星最大的优势,就是其重力和地球非常接近,可以让人类在上面长期定居。

  江淼看过科研事业部和蓝鲸航天的技术攻关列表,上面就有利用太阳能发电,然后抽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材料,提炼出碳单质,进而合成出各种碳材料的科研项目。

  只是单纯的碳材料,也只能勉强在金星大气层上层使用,根本进入不了其地表。

  没有办法,金星地表的气压太高了,而且温度还非常高,同时含有大量腐蚀性气体,这妥妥的地狱环境。

  单纯的碳材料,进入这种环境之中,很快就会被腐蚀。

  除非可以让金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到比地球大气层还低,让其失去超强保温能力,不然很难在金星地表使用碳材料。

  哪怕是碳纤维、碳纳米管之类的材料,可以耐受两三千摄氏度的高温,仍然扛不住金星地表的各种不利因素叠加摧残。

  …

  看了剩下的三种人造植物之后。

  江淼并没有离开,而是吩咐了阿海一些注意事项。

  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。

  目前对于超级叶绿体的基因工程改造,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瓶颈,这个瓶颈主要出现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吸收波段上。

  一般情况下,植物只能利用一小部分可见光,江淼通过基因工程的改造,让超级叶绿体可以吸收全部的可见光波段,加上叠层结构和特殊光能储存机制,才将人造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提升到14.3%的上限。

  如果要继续增强。

  唯一的办法,就是将植物无法吸收的红外光,也纳入植物可以吸收的光谱范围内。

  毕竟太阳光中的红外光,其能量占比达到了50%左右,比可见光的43%还高。

  如果植物的叶绿体可以吸收红外光,那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利用率就有可能提升到30%左右,这也代表植物的各种产出,可以再次翻倍。

  至于植物利用红外光进行光合作用的设想,是否是异想天开,其实这个设想是有可能完成的。

  江淼调阅过全球的科研数据库,知道一些藻类在近红外光下,也能进行某种程度的光合作用,这是因为它们含有特殊的捕光天线复合物叶绿素f,可以吸收近红外光,但这与一般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有所不同。

  因此他接下来,就要研究藻类的光合作用机制,将其缝合到人造植

上一页下一页